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4/11153079059.shtml文:温周
前言
“近日,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收入数据,其中全国收入最高的10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广州、宁波、苏州、绍兴、厦门和南京。只有厦门在三大城市群外,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元。福建省近些年发展迅速,年的人均GDP超越广东浙江,爱拼才会赢的福建是如何逆袭的?”
上半年十大收入最高城市:上海第一,绍兴成绩亮眼
近日,第一财经整理出来我国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排名,其中收入最高的1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上海(元)、北京(元)、杭州(元)、深圳(元)、广州(元)、宁波(元)、苏州(元)、绍兴(元)、厦门(元)和南京(元)。
其中经济发展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有6个城市入围,其中地级市绍兴表现亮眼,近些年依靠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材料等产业快速实现了产业突破,其中现代纺织制造业集群成功入围了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为了全国甚至全球最大的轻纺产品集散中心。
前十名中只有厦门不属于三大城市群,厦门在人们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旅游城市,没听过有什么产业发展。所在的福建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深入了解,才知道福建有多“低调”,短短40年逆袭,如今人均GDP已经超越了广东甚至浙江。
经济发展黑马——福建
这几年,福建的发展速度真的让人惊喜。年福建的GDP总量达到了4.39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7位,人均GDP达到了11.05万元,超过了浙江和广东,位居全国第4。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超过美元算高收入国家,福建省人均GDP换算过来达到了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高收入国家水平。
但GDP只代表经济总量,看老百姓的实际收入还得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年福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同比上升4.45%,也位居全国第7。可见除了经济总量速度提升,人均收入也在同步增加,确实说明了福建近些年发展的真实性。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福建
首先是地理条件,福建的地理条件并不算优越,全省有90%的陆地面积都是山地和丘陵,一直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典型的依山傍海地形,耕地和发展农业的平原一直都比较少,在古代一直被称作“边鄙之地”。唐代后,汉人不断南迁,到了宋朝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福建也随之被大规模开发。宋明时期,福建文教产业达到全盛,出了几千个进士,人杰地灵。
但是有了人才并不代表这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全省耕地面积只有5%,吃不饱饭怎么办?一部分选择了种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产生了安溪铁观音、金骏眉、大红袍、白毫银针等等全国出名的茶叶。耕地用来种茶叶,就更依靠贸易来获取粮食。三面环山,路不好走,不少人选择了出海,从海上贩来附近的粮食,也把本地的经济作物运输出去。
其次就是经商手段了,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不过到了清朝厉行海禁,断了不少人的生存之路,“门字里面是条虫,跳出门外便是龙。”敢于闯荡的福建人有的干脆移民东南亚,依靠着明朝在东南亚的闽商会扎根国外,明朝末年在东南亚的华侨中有60%-80%都是福建人,其中闽南人占多数。
清朝福建民生凋敝,40多年换了21个官员,在民国时期内更是一年一换,不稳定的政局和一直以来的移民风气又推动了一波人选择海外谋生。根据年数据,福建海外华侨共有.62万人,这些出海闯荡的闽商,有很大的一部分后来都成长为商业大亨,马来西亚富豪中有很多人都是早年的闽商。
这些闽商并没有忘记家乡,大多数闽侨都有定期汇款到家乡的习惯,很多人年老了以后也会选择落叶归根,回家投资,这些人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发展资金。据统计,年到年福建华侨在本地的投资额大概有1.03亿元。但是福建经过长年的破坏,工业基础太差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作为我国海防前线,安全性意义远大于经济建设,国家对福建的经济投入很少。到年,福建的GDP仅有66亿,排全国23名。
最后是本地人创业精神。福建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什么倾斜,因此从上到下,从来都不走“等靠要”的路线。“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正是福建人创业精神的最好体现。改革开放后,福建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有了区位优势,福建人更是如鱼得水。
年福建的外资企业仅有家,如今福建存续的企业共有万家,排全国第六。但是福建人数不到万,人均拥有企业数量远超浙江。福建一开始还依靠着台资和外资,基础设施起来后,就不满足于帮别人打工了,本地发展出了安踏、特步、鸿星尔克、°等自己的运动品牌。其次在制造业上,晋江鞋帽企业集群、福安电机产业集群、石狮服装企业集群都形成了集聚效应。
福建三大产业中二三产业分部较为均衡,均在47%左右,对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年第一产业GDP为.32亿元,增长3.1%,占比6.2%;第二产业GDP为.80亿元,增长2.5%,占比46.3%;第三产业GDP贡献值为.78亿元,增长4.1%,占比47.5%。轻工业发达,以中小企业为主,民营经济的活力比较强。
为何福建的存在感低于广东?
首先是GDP,广东GDP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知名度高。但是从人均来看,广东区域贫富差距大,人口也多,年广东人口1.15亿人左右,因此人均GDP一直没有进过前3。而福建人口年全省人口为万人少了一半多,人少自然GDP均量就多,排全国第2也是有道理的。
而且广东GDP含金量较高,GDP一般是固定投资、消费、政采和出口这4部分组成,消费和出口是提升居民收入的主要手段,也是广东主要发展手段,所以广东消费十分活跃。而福建主要是依靠政采和固投,近些年福建对基建的投入力度很大,是全国第一个市市通高铁,高速路密度居全国第3的省份,可见GDP有一部分是这些供起来的,对居民收入提升不大。
其次是人口,福建的外来人口数量在沿海省份中并不算多。外来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广东近10年来增加万外来人口,福建增加万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度不够大,甚至少于浙江、山东、江苏等地。虽然福建的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但是相比广东还是逊色一些佛山是全国最大的品牌电器产地,深圳是全国文明的科创中心,这些对人才的吸引力都强于福建。
最后是缺核心大城市。一座有名的大城市可以有效的提升全省的知名度,例如四川的成都市或者湖北的武汉市,福建就缺少了这一优势。全省最出名的城市是旅游城市厦门,省会福州的存在感很低,不少人甚至都分不清这俩哪个是省会。全省的经济也拉不开差距,年福建GDP最高的城市是泉州,比省会福州的GDP还高亿,其他的城市也多在-亿之间。
结语
“虽然福建的存在感不高,但是福建却有很多全国知名的企业和商人,今日头条张一鸣,美团王兴,还有宁德时代和遍布南方的永辉超市,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帮助福建打响了知名度。在未来,福建还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