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考研的压力越来越大,参考人数逐年增长。很多人认为,考研的重点在初试,只要初试高分通过,复试不出差错,录取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能够一战上岸自然是好的,但要考取自己理性的院校确实不容易,每年都有二战,三战的同学,只为了能考取名校而努力。不少考生担忧,好不容易挤进了复试,研究生导师会不会只录取应届生,而不考虑二战生呢?
为什么有的研究生导师不愿意收二战生?
其实这也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不可否认,如果从最直观地角度来讲,应届考生和二战考生的差距就是一年的时间而已,坦白讲,其实多一年少一年,站在时间的长河上,对于大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但在考研复试中,就算考生的考研分数相同,复试表现得差不多,二战的考生也处在劣势。曾经一位二战大学的考生,两次考研失败的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报考的是福州大学,一战的时候虽然低分过了专业复试线,但是复试的时候表现很差劲,所以被刷是在情理之中了。经历过第一次的失败,他计划再考一次,哪里跌倒,在哪里站起来,所以还是坚持考的福州大学,他觉得毕竟有了经验,考上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本来这么想也没错,他在家里努力备考一年,第二年顺利进入了复试,但专业排名并不很高。他报考的是电路系统专业,该专业拟录取7个人,他排名第五,进入复试的有12人。即使如此,但按照这个成绩,只要他复试表现得不出差错,应该不会被刷。可是最后录取的7人中没有他,这让他很是失望。
后面了解到,被录取的人中,有两个是本校的考生,在复试中占了很大的优势,毕竟导师对他们比较熟悉,其余五个也都是应届生,有的还在本科阶段跟导师一起做过课题,包括他在内的三个二战生都没有被录取。
他上一次进入复试的时候,其中一位导师就对他印象深刻,第二次见到他进入复试,问了他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可惜他却答不上来。而反观那些应届生却比他表现得要好很多,甚至其中还有一些人在本科阶段就和老师一起做过课题。
本来二战有的优势,但是在相对优秀的应届生面前,导师自然偏向后者。导师本就对那些二战考生有了一些高要求,如果再考一次,成绩没有大幅度提升,专业课的掌握没有深入,导师一般不愿考虑。
像电路系统这样实践性强的理工类专业,如果他有一份在企业里就业的经历的话,导师兴许还会高看他一眼。而他后来这一年只为了考研而考研,没有了解该专业的研究现状,也没有深入阅读一些专著,所以自然表现的就比那些应届生差了很多。
这是因为,在导师眼里,这一年时间,代表的应该是一年的长进,或者说一年的差距。在导师眼中,应届生其实就像是起点,对于起点上的所有人,导师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只要符合录取要求,即初试过线,复试合格,就可以录取。所以这就是应届考生的优势,“普通标准”。
这个“普通标准”,在二战考生这里就完全行不通了,因为导师是老师,所以老师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