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俚语俗话中的福州市井百态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

俚语俗话中的福州市井百态

——评《乡音风韵》


  悦读闽都书香榕城


  福州方言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福州话书面语字词与现代汉语存在众多差异。旧时候,老一代人天生得方言母语的滋养,日常生活以平话(平民百姓讲的本地话)交流,言语富有内涵、幽默风趣。土语老话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但因书写平话的古汉字日久荒废,几已消失殆尽,里人戏言“字做呒(毛)”。


  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乡音风韵》一书,其作者林勤先生,通晓福州民间文学,收集罗列了诸多今人极少讲的俚语俗话,以精练的笔墨勾勒出旧福州的人文风情,把一幅幅发黄的市井百态图展现给广大读者。


  《乡音风韵》通篇廿四章节,上说星汉天文气象,下讲山川地理农耕,中道世间万象人情。如蒙学的俚语“牛郎东,织女西,牛郎织女隔一溪”,牛郎星、织女星,一东一西中间隔着银河,溪指银河。平话里“西”“溪”押韵,朗朗上口。旧时晚上,老人们一边讲着牛郎织女故事,一边教子孙认识天空的星星;又比如“燕来三月三,燕去七月半”,讲述每年农历三月燕子飞回,在屋檐底下筑巢栖息。七月十五之后天气转凉,燕子离去寻找过冬的家。这一句揭示的是候鸟迁徙的现象;又如,家教家训的俗话“爹有奶(母)有不如自己有”,言父母有钱财,不如自己凭本事能赚来钱财,自食其力才能一生衣食无忧。


  还有为人做事方面的俚语,如“鸡毛拔拔,鸭毛撮撮”,言人做事没有耐心,十事九不成;“其拣拣,拣呢没尾犬”,言对事物很挑剔的人,常会落个越挑越差、适得其反的结果。这句俚语常见出现的场景是劝诫青年男女选对象时别挑三捡四、百般挑剔,待岁数逐渐大了,挑选的空间会逐步变小,最后只有和条件差劲的人凑合;“做别人事,学自己艺”是说帮人做事虽无报酬,但从中能学到做事技术,无形中回报手艺学到本领。这是老祖宗的“得与失”哲学,教化后人凡事有得有失,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树立助人为乐理念。


  闽都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人际交往讲究礼数,敬人者也受人尊敬。因此俚人常言“礼多人不怪“”人熟礼不熟”,不因礼数多被人责怪,也不因熟人而失礼;老一辈人常常教导后嬎仔(年轻人)“:有复(有)裙呒(没)裤,世事着(要)顾。”即使穷到衣食难顾,人情还是要应酬。旧时份子钱负担重,有“世事那剔透,蜀厝喙饿臭”之说。把内亲外戚亲朋好友的人情世事摆平,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平日一般人家克勤克俭,舍不得穿舍不得吃,全家人嘴饿臭(没荤吃),往来礼节人情却不能省。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怎么办?俚语云“薄薄礼,强失礼”。表示一点心意,不能失人礼节。老话说得好“,羞礼跬(快)过,欠债难还”。自古闽人宽容待人,困难户“薄薄礼”就可以,不可举债应付人情份子钱。含羞送“薄薄礼”,这是现实的态度,无债一身轻。


  《乡音风韵》里有道不尽的乾坤万物常识,诉不完的人间世态冷暖,有祖传教子义方,也教人处事交往。细细品味,可以感悟出许多人生哲理。

(全文共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