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期
文字
容子
图|容子
版权??归原作者
转自本文作者的散文集《守望家园》,年版
说起杭州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争抢中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击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由此诞生了。
讲到西湖,就会想起杭州城。年,G20峰会于9月4日--5日在杭州召开,杭州不仅成为全中国的明星,还成为全世界的大明星了。鲜花满目,翠竹拂柳,碧水清风,流光溢彩,杭州被装扮得美不胜收。在我眼中,杭州什么时候都很美,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年深秋于杭州宝石山
偏爱杭州,因为曾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那年秋天,因一场急病——结石症加萎缩性胃炎急性发作,10月下旬被送进杭州的医院(本应到医院住院治疗的,不料医院没床位,就被送进了疗养院),这样一住就住了三个月。这三个月中,我和病友们经常结伴在西湖周边散步。
住院治疗后,身体在慢慢恢复,天也慢慢冷了下来。医院的内部设施和外部环境很好,各地转来的患者在此治疗,还有许多空*飞行员在此疗养。我所住的这栋病房,都是朝南的双人间,外面还有一个走廊式的长长的大晒台。右边病房的女病友姓于,*队护士,大我三岁,老三届毕业生。我们都是胃病患者,于姐患的是十二指肠溃疡,她是个爱读书的人,我俩挺投缘。除了治疗时间,我们俩经常坐在晒台上看书、晒太阳、聊天。
于姐的阅历比我丰富,对于西湖风景,她也有与众不同的见地和独特的欣赏角度。这天,她拉我一起外出散步,与其说是散步,不如说是登山。出门前,她悄悄地叫我换上“解放鞋”,不要惊动他人,我俩带上照相机,一口气登上西湖附近的宝石山山顶。于姐高兴地说:“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站在山顶上,于姐告诉我:西湖二塔最有名气,一是粗实浑厚的“雷峰塔”,二是纤细挺拔的“宝俶塔”,二塔风格迥异,景致各有千秋。可惜“雷峰夕照”已是过去时,原来的雷峰塔早已倒塌,没有留下真迹。而宝俶塔仍是现在时,至今巍然屹立。站在保俶塔所在的宝石山山顶,视野开阔,从高处欣赏王母娘娘丢下明珠变成的西湖,完全是另一种感觉。西湖就像尽收眼底的一汪清池,更像一块银镜。深灰隽秀的宝俶塔伫立身旁,见证着人世间的晴雨变化、冬夏轮回。
作者年秋于杭州“牡丹亭”
在此之前,住杭州郊区,平时工作繁忙,很少外出游览。单位组织的春游也是走马观花,根本无暇这样慢慢地、静静地观赏西湖。这天和于姐一起登上宝俶塔山,眺望西湖一览无余,心旷神怡,感到自由、惬意。
又一日清早,于姐唤我和她一起观赏“苏堤”秋景。我知道于姐的“导游”很有特色,便跟着她早早出门。这时正是12月深秋,我们来到苏堤桥上,扶着桥栏低头望着水中倒影,只见红红的太阳正从桥下的碧水中冉冉升起。抬头眺望湖面,清晨的湖面清新洁净,湖水、树林、桥景、远山,件件干净,一尘不染,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长堤延伸,六桥起伏,走在堤桥上,湖光山色如画卷展开,万种风情。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米,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此堤命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南山和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已成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有“六桥烟柳”之说,列入钱塘十景,足见景观美不胜收。
站在苏堤的桥上,望见红日升出了湖面,但还没有升上树梢,我们赶紧跑到湖边的杉树林边。晨曦从高高的红杉树顶泻下薄薄的雾帘瀑布,我们耐心地等待,等待着那一轮红日从树梢上升起。终于,太阳升起来了,那是一轮红彤彤的、柔和的红阳,就像镶在树梢雾幕上的一个红球,美极了!在此之前,我见过“月上树梢”,未曾见过“阳上树梢”,此刻的美丽景致把我迷住了。
作者年秋,杭州宝俶塔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时的杭州和西湖,真真切切是“天堂”。
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天堂”治病,结识了难忘的病友,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可惜,于姐在元旦前出院了,我非常想念她。
男病友中有位“棋圣”,病友们叫他老丁,什么棋都会下,而且总是赢家。一月的某晚,空中飘起了雪花,只听老丁在大晒台上小跑步,一边跑还一边念叨着:“哆嗦嗦,哆嗦嗦,寒风冻死我,明天就盖窝……”。
“盖你个*!还不快滚进窝来下棋!”同屋的病友对他大吼一声,随后就是他们嘻嘻哈哈的笑声。
翌日清晨,雪停了。推开晒台门,眼前一片白雪世界。
“下雪啦,好美呦!”我情不自禁地叫起来。
“待会儿,我们一起去看雪景,你去不?”老丁伸出头来问我。
“去!”我满心欢喜。
上午医生查房后,老丁分别叫上病友,邀我和他们一起外出散步。我们背上照相机去观赏杭州雪景。
一行五人,来到了“断桥”边。只见桥边柳树被雪压盖,柳枝更加低首弯腰,拱桥突兀在白色的雪景中,宛如天庭里的一座仙桥。老丁讲:这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静止的雪景画面,彻底颠覆了我对“断桥”的原有印象。在我的印象中,断桥沐浴在绵雨里,柳枝嫩绿,荷花碧叶,湖水荡漾,波光粼粼,白娘子和许仙在断桥相会,留下了千古美谈。如今见到的“断桥残雪”,是另一番美景,实属幸哉!
作者年秋于杭州西湖边
我们这天的目的地,是孤山的“西泠印社”。在老丁的带领下,大伙儿从孤山北面拾级而上。刚下过雪,雪阶松软,不滑,白皑皑的雪阶直通“西泠印社”北门。“西泠印社”是杭州著名的书法印社,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书法印记和石刻。多亏老丁讲解说明,否则我们都把“泠(ling)”字错念成“冷”。站在“西泠印社”的孤山顶上,想起那一句:“孤山不孤,断桥不断”。举目眺望,远处的黛色山峦宛如一艘倒扣平卧的木船,老丁告诉大家:那山名叫“覆船山”。眼前的“覆船山”犹如水墨画,可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沿着西泠印社前面的小路向东走了一段,从孤山的南面下山,来到“平湖秋月”。
作者年冬于杭州,雪景
冬天雪后的西湖,静如止水,平如明镜,几束红色的腊梅绽放在湖畔,别有风韵。西湖风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也有众多文化意蕴丰富的名胜古迹。最著名的景点是定名于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柳浪闻莺”。这些景致令人联想到白蛇传的优美传说,还有拿着酒葫芦醉笑的济公和尚。
“平湖秋月”位于孤山南麓、“白堤”西端(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而命名的湖堤),流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以游人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西湖秋月之夜自古被公认为良辰美景,“晚风拂堤柳,明月照归舟”,充满诗情画意。这天,病友们帮我拍了不少照片,让我出院后寄给父母好好看看。如今看到那些黑白老照片,就会想起这些病友。
杭州西泠印社北门,年冬
不久,病愈,出院归队。翻过了人生又一页,走过了人生又一站。杭州,在我的记忆中永远都是那样美!40多年前,因病得到了一次住院休养的机会,因住院得到一次观赏西湖的机会,由此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每当耳熟能详的《采茶歌》“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响起,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堤白堤桃柳夹岸;夏日里叶接天碧的荷花池;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和平湖;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无不在我心中竞相出现,还有难忘的病友情,从我心底流淌出涓涓清流。
作者年秋于杭州“花岗观鱼”
作者简介
容子,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于年在《特区文学》发表日本中篇小说译文《破产制造者》等;年合著出版《中外文艺家及名作辞典》;年出版“母女诗歌集”《远方的梦》;年出版散文集《走出国门》(海外篇)、《守望家园》(国内篇);年10月出版散文集《故乡在何方》。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联合时报》《杭州日报》《福州晚报》《今日上海》《上海滩》《档案春秋》《译友》等报刊及新媒体“上海纪实”、“朝花时文”、“上海观察”、“文汇APP”、“新民APP”等,发表过散文、随笔、纪实文、短篇译文等。
▼往期精彩回顾▼
容子
四季苏州河
容子
福兮?祸兮?凯恩斯的蝙蝠
容子
走过撒哈拉大沙漠
容子
伊豆的传说
容子
凯撒利亚新娘
容子
秋日晨曦
容子
我为父亲集邮忙
容子
隅田川的教训
容子
海的女儿,寻找童年的梦
容子
印度的牛
容子
小鸟之死
容子
不曾忘却的哈姆莱特城堡
容子
剑桥泛舟
容子
波罗的海的黎明静悄悄
容子
圣安东尼奥小城
容子
不再失落的“失落城”
容子
天边的故事
容子
莫斯科雨景
容子
童话世界“新天鹅堡”
凶恶的雾
[日]森村诚一翻译:容子
容子
“先民纪念馆”(南非比勒陀利亚见闻)
容子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容子
这个岛,因他而驰名
容子
顺着莱茵河流动
容子
多雨的江南多情的你
主编:风雨薇、绿柳邮箱:julichuanmeiyeah.net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