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里探花与七里传说郑仕伟 [复制链接]

1#

七里探花与七里传说

?郑仕伟

七里村,内敛而深藏不露,宛如世外桃源。她处连江县小沧乡,小沧乡畲山湖游船行约20分钟,声名远扬的七里村便真容渐露。

我已到七里村三次,每一次踏足都是我无法拒绝的念想。不仅因七里碧水青山环绕,林森壑美,湖水澄碧,景致温婉,而更缘于有十多座独具畲家风情的古民居,其中,倚山而建的“探花府”与“朱熹讲学堂”最为有名。

探花府已有多年的历史,古居建筑为飞檐木结构。府门上方高悬明末时期闽省总督赐予的“探花府”匾额,府门口联曰:“驸马家声远,冯翊世泽长”,寥寥数字道尽世家风范,望族门第荣光尽显。厝主为雷土焕(-年),其三儿子聪明好学,于同治八年(年)高中探花,因此故居名为“探花府”,府为雷土焕邀闽侯陈大春建造。探花府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规模宽旷,宽29米,12扇、2直弄、2梯间,深32米;套房设置3直间,四周设回廊,通道灵活,左右建有2排厢房与主屋相通。雕梁画栋目不暇接,雕工精湛。窗棂之上,精美细腻。探花府尽管经历了岁月沧桑,大部分设施风貌依旧保存完好,雷氏文墨儒雅的家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探花府现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古石阶拾级而上,是“朱熹讲学堂”,移步换景,浓浓的诗意缠绕。朱熹讲学堂始建于清代,斑驳的墙面透着沧桑,规模虽不及探花府,但古朴雅致的气息无不在此静静流淌,游走其间,感觉墨香绕梁。思绪中臆想着“朱熹讲学堂”曾经的人与事,最引人注目的是厅堂香几案桌上方左右门楣雕刻“俨若思”“求伊祜”六字古训,我以为意即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态度要端正,傲慢的心思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心志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至极,只有这样才能求得恒久的幸福,“俨若思”“求伊祜”的思想品味和人生追求,理学治家的精神力量,淳朴的七里村人无不深受影响,代代秉承不息。

漫步在宁静的讲学堂,置身其间,仿佛处处跳动着文化脉搏。我们或凝望,或倚窗,或深谈,探寻多年七里村历史深处的印记。而这里,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和七里村村名由来有关:南宋光宗年间,朱熹的理学被朝廷宣布为“伪学”,为防不测,朱熹隐姓埋名,僻居七里村约两年,在此挑灯夜读,著书作赋,讲学不倦,村中子弟受教颇多。朱熹寒夜挑灯夜读,总有一只狐狸偎于桌下为他暖脚。寓居不觉冬尽春来,堂外春光明媚。一夜,朱熹忽闻狐嘤嘤啜泣之声,小狐拜立脚下言“从此与先生永诀矣!”朱熹愕然问故,答曰:“旧巢为强獾所占,明日举家迁移矣。”朱熹泪流满面,提笔草就一篇《凄狸赋》,读来声泪俱下,就灯下焚之。次日,朱熹便离开了七里村。那“凄狸”与“七里”谐音,于是“七里”便成为此村的名称了。凄美的传说,为七里古民居再添一抹神秘色彩。

“幸福之城·古厝之光”

迎世遗大会寻访福州古厝

征文启事

保护福州古厝,宣传福州古厝,共同守护城市的历史与文脉。4月至6月,福州市文联、福州日报社、连江县古厝保护利用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台江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幸福之城·古厝之光”迎世遗大会寻访福州古厝大型征文活动。让我们用美好的文字生动形象地记录福州古厝的保护、发展与活化利用,让它们成为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留下记忆、留住乡愁的最佳载体。一、征文时间征集时间:截至年6月30日二、内容要求1.体裁及字数散文、游记0字以内,诗歌30行以内。2.稿件格式投稿邮箱:fzwbgczw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