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微信朋友圈莫成互窥互防的角力场热点资讯 [复制链接]

1#
怎样判断得白癫疯

微信朋友圈:莫成互窥互防的角力场,热点资讯,


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发微信表达心情,却被老板误解为对工作不满,从而被辞退,昨日获悉,遭单位辞退的李女士应获得单位经济赔偿金等2万余元。据了解,该案为北京首例以微信方式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案。(7月3日《京华时报》)。


这起案件对所有职场中人可能都是个极好的提醒,这种提醒指向劳资双方和所有处在上下级关系中的人们,那就是如何准确衡量微信工具及自己在微信朋友圈的发言。虚拟空间里,发出每一个字眼背后的主体责任并不虚化,就像老板不可以捕风捉影在微信发言中臆测员工心态,并据此随意开除员工一样,员工们也同样要为自己所说出的话负责,不能恶意中伤,不能触及法律底线。


法院判决结果或将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微信朋友圈里要不要加领导的纠结,这和要不要教会父母玩微信并“互粉”的纠结,基本上可以做同等问题来看待。玩微信的人们希望能构建出一个相对更私密的属己的表达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自上而下的归训,也没有现实中那些由于身份、代际的藩篱或基于对表达后果的担忧而造成的言不尽意、语焉不详,一个“晒”字,不仅是心无挂碍,更重要的是圈内的人们都彼此心照不宣,守着这个堂堂皇皇的“私”字底色。


法官的提醒也颇具启发性,朋友圈里的谨慎言行并不意味着不准吐槽,前提是“朋友圈”是否名副其实。在职场的互动当中,领导和下属之间能否建立起不隔膜的朋友般的信任关系,关键在于整个工作流程的设计是否合乎人性化、理性化需求。假如程序设计使得领导和下属必须处在高度紧张的任务交接和尊卑、贵贱的传统叙事之中,而没有基于尊严对等、人格平等的互动空隙,也就丧失了彼此“交心”的基础,“比肩为朋、同志为友”的朋友关系就构建不起来。在此情况下,硬性地功利地通过微信“朋友圈”来试图弥补工作场合交流不足的缺陷,甚至想要以此在对方心中留下印象,可能都是对微信这个特殊工具的价值意蕴过窄看待的表现。


需要提醒的是,在朋友圈,只有加或者不加的门槛,而一旦加了却屏蔽或拉黑,则又是一重更严重的伤害。这等于是告诉对方,“你还不是我们自己人”,岂非过于伤及彼此的脸面?现代社会里成人世界中,彼此应有一个适恰的关系处理原则,公事归公事、私谊归私谊,不要试图在两者之间实现彻底打通,不要让世俗的交往规则进入“我本纯贞”的微信世界,更不要在八小时之外,还试图通过朋友圈来延续工作状态并窥伺对方心理,这一套交际手段太过老套,会使得很多事都缠夹不清。


“圈”外的领导,完全不必焦虑于暂时未能进入下属的朋友圈,大家彼此有自己的圈子,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拥趸,何必要在条件不成熟、感情不到位时急于交叉、硬性对接呢?若彼此并非真诚和有所共识地进入圈中,岂非让这圈成了互窥互防的角力场?太对不住这档新奇特的技术了。


(文/张翼)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龙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时请务必标注来源“华龙”和作者姓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