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言难尽疫情笼罩下的ldquo国内 [复制链接]

1#
啥药物能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1204.html

花了几十万,读了个zoomuniversity(云大学),害~

一篇关于北美留学的文章里

铁头圆仔留言感慨

这恐怕也是年

几乎所有留学海外中国学子的心声

今年

无论留学地是哪个国家、哪所高校

大家几乎都成了校友——

“云大学”校友

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图源IC

网课?那就回国上吧!

7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李珵瑜和他的同学们,成了中国留学生最羡慕的对象。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消息传开——这所藤校推出“学习在别处(StudyAway)”计划,国际学生秋季学期可以申请在所在国或地区的合作大学学习生活,同时参与康奈尔的线上课程。

学习中的李珵瑜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9月,百余位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美国读高中的李珵瑜积极地感受着国内名校的模样。拖鞋门、庙门、新上院、图书馆、玉兰苑……校园里的地标很快熟悉,他还参加了学校为新生举行的趣味定向越野,赢的可达鸭小玩偶,挂到了书包上,就扣在康奈尔大学的小熊玩偶旁边。

在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一共迎来了余位“交换生”,分别来自康奈尔大学、密西根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密西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一年级研究生张金刚也是其中之一,他其实8月刚刚从这个学院毕业,“还没当几天校友我就又回来上学了,只是换了张校园卡。”

张金刚在上海交大

能过上大学校园生活的李珵瑜和张金刚或许是疫情下的留学生“少数派”,而小安属于“大多数”,她在多伦多大学的新生季并不美好。这本该是新生的狂欢——工程系门口的大草坪上会挂满紫色的院系旗帜,会有开学典礼和热闹丰富的迎新活动。“可我们什么都没有,连图书馆也不去了……线上社团就开个网络会议室干聊天。”

几年前爸爸外派加拿大,小安跟去多伦多读中学,今年毕业。她原本有个计划:抓紧在假期提前把学分修完,最早一批申请大学,就能有一个长达4-5个月的漫长假期,可以早点回中国,到处去旅行。可是疫情把一切都打乱了,别说旅行泡汤,毕业典礼也取消了。

计划被打乱的小安开启了“云大学”生活

经受着签证、住宿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内心焦灼和一个人关在家里的苦闷,小安有些待不住了。“实在受不了了,一个人都看不到!”她决定回来。

所以小安的开学季,一边顾着网课,一边刷机票、测核酸。有次拖着行李箱都到了机场,结果因为核酸报告还没出来,眼睁睁看着飞机飞走。后来,医院测了两次,“双保险”终于成功登机。飞机在浦东机场落地那一刻,她深情地看了一眼窗外,25个月,终于,回家了。

时差?冲啊生物钟!

飞机飞过半个地球,彼岸的网课已经开始。多伦多大学工业工程系的头两年都是基础大课,数学、物理、化学、编程都要学,一周的课表几乎没有留白,作业量也很大。上海和多伦多有3个小时的时差,许多课都在北京时间半夜,小安发邮件向学校申请调整,可是基础课学生多,诉求被驳回,只好自己克服。

最困难的是回国隔离的第一周。酒店网络不行,小安只好用加拿大号码国际漫游联网,再开热点供给笔记本电脑,网页加载巨慢。看着页面中间的加载进度环一直转啊转,实在抓狂。“更痛苦的是,我时差还没调过来呢,好不容易熬到凌晨上完课,刚刚睡没多久,6时许就有人来敲门送早饭。”

刚经历的化学期中考也很“刻骨铭心”。这场考试为全球学生“贴心”地开放整整24小时。精益求精的小安几乎用满了24小时。4道开卷题出得很难,上传流程也很麻烦,“一个化学结构图我整整画了个圆!”

同样在北美时区,8岁上海“留学生”小杰和小安同届。凌晨时40分,闹钟响了。深秋,天气很凉,从被窝爬起来还打了个哆嗦。披件衣服,简单洗漱,他给睡眼惺忪的自己泡上一杯热咖啡。坐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准备上课。书桌一角,堆着厚厚一叠打印教材,另一边摆放着高三用过的旧文具,都是挑灯夜战的痕迹。“这熟悉的学习环境,有时候会有种还没高中毕业的错觉。”小杰自嘲地说。

深夜,小杰开始上课了

今年7月,小杰从上海大同中学毕业,顺利申请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物理专业。但如今,他和全校多名遍布世界各地的国际新生都无法走进学校的课堂。

“和国内同学相比,我就是上海本土的‘时差*’。”2时到4时,写作直播课;4时到6时,物理直播习题课;6时到0时,回笼觉;0时到时,数学直播习题课,课堂测试……不少老师要求严格,有的还只有直播,中美时差令他无奈变成“起早贪黑的夜猫子”,“一开始有点茫然,现在也算逐渐适应了”。

“夜猫子”大*里有一支逍遥而特殊的“游学”队伍。张金刚说起一组密大同学,“他们组了个队,去不同城市‘云上课’。晚上过美国时间,上课要到凌晨5时30分,睡到中午,空余时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这个小组已经去了成都、西安,下一站是福州。张金刚在成都也和大家见了面,不过他吃不消这样的作息,更希望延续科研,于是选择留在交大学习。密院这栋教学楼是张金刚大学四年“看着”造起来的,里面有许多能让学生自由落座、讨论的空间,他找了一间平时没人的计算机教室,还在密院找到了导师,探索室内定位3D模型的事。

多伦多大学体恤留学生,许多课程都有录播。小安给自己做了一个时间管理表来调整时差又不丢进度。例如星期天:完成《力学》的任务(3小时,重要性A级),准备《化学与材料》期中考试(2小时,重要性B级),完成线性代数的练习题(小时,重要性C级),复习和练习编程(.5小时,重要性B级)。除了每周二的线上小组讨论要持续到周三凌晨一两点,其他课尽量回看和自学,每周7天每天学习至少7、8个小时。

孤单?那就克服!

半夜上网课被留学生们戏称为“阴间作息”,每天都过美国时间李珵瑜可受不了。他换了一门课,放弃了一门课,才尽量用北京时间来学习。也因此在校园里,偶遇了交大赛艇社团,“这个俱乐部每周都活动,是一个特别开放友好的社团。在美国,赛艇可能得专业运动员才能玩,没想到在这里能体验到。”除了赛艇,李珵瑜还加入了跑虫俱乐部,他一直有长跑的习惯,夜晚的赛道上能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不孤单的感觉真好。

李珵瑜参与交大赛艇社团的活动

上海交大的学习氛围李珵瑜也很喜欢。大家刚到的那一周,国内学生也才开学,没想到周六的图书馆竟然爆满。这样的场景很快“见怪不怪”——在通宵教室上完线上课,已是凌晨两三点,合上电脑抬头一看,全是人。李珵瑜还选修了一节《早期现代中国历史》,4个学分可以计算到康大的成绩里。老师用英文说着明末清初的中国和世界,学生们要翻阅大量的书籍来准备讨论。这门课的同学,一部分是康奈尔、密西根和卡内基梅隆的交换生,一部分是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的学生。“老师讲得很好,交大同学英文也非常厉害。我觉得和美国的课堂没什么不同。”

开学之后,学院为两百多位中国交换生办了场开学典礼,中秋的时候又办了一个小晚会。在这两次活动上,张金刚找到了“课友”,有原来就是交大的哥们儿,也有刚认识的,来自四川大学和天津大学的伙伴。作为“东道主”,张金刚张罗“课友”们一起吃饭,带大家尝了三餐二楼的麻辣干锅。去东转篮球场或者寝室楼下打篮球也可以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