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爱的唠叨 [复制链接]

1#

母亲在

给不完子女的爱

母亲在

子女享受不完的依赖

母亲在

家就永远在

美,一场阅读和思考的旅行,孤单但绝对不孤独。

关键词:母亲,家,爱

│mother,home,love

文/蒋绍斌

在城里稳下后,我们把母亲从乡下接来同住。第一次出远门的母亲,从农村来到城市,一切都感到新鲜。

刚来的时候,母亲带来好多腌菜,一古脑儿全放进了冰箱,弄得所有的食品都是腌菜味。爱人看在眼里,嘴上没说什么,但我知道她心里肯定不高兴。带母亲去菜市场买菜,母亲总爱在市场外边地菜摊上买,说地摊菜便宜,说某某菜她先前也种过,乡下从来没这么贵过,然后一毛二毛地讨价还价,为节省一块钱喜得手舞足蹈。

有次我买草莓给她尝鲜,等我们走后,她又放进冰箱等我们回来一起吃,没想到被腌菜熏得一股浓浓的酸味。母亲却说:“这东西,味儿一点都不好吃,还不及老家的桑椹儿。”早就憋了口气的妻子,嘟囔着回了一声:“这草莓好贵的,哪有不好吃的理,都是腌菜弄的好不好”。母亲一听,觉得受了委屈,一生气,嚷着要回家,哭着诉说那些年我们家陈芝麻烂谷子苦事。说我忘本,不记得读书时靠腌菜度日的苦了。我好说歹说,爱人也是左赔礼右认错地劝了几天,才算让她消了气。

母亲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子。刚来时,爱人给她买了全套的新铺盖,可她却收起来折好放进了柜子里。爱用她从老家带来的旧棉布铺盖,黑大布床单,印染紫花的被面,条子被里还补了几块补丁,土里土气,不伦不类的倔犟地铺着。只有到了年节时母亲才会听爱人的,拿出新铺盖用几天,节后很快就收藏起来。乡下老家,民风淳朴,母亲养就了大白天敞开门的习惯。有时同事来串门,一眼就看得到母亲床上的寒碜,我们又不好解释,每每这时客人走后,我就唠叨没完,可母亲依旧我行我素。日子久了,爱人非但不怒,还劝我说:“娘念旧,这些旧物寄托着她老人家的乡村情结,棉花是她种的,棉线是她纺的,她喜欢,就由着她吧。”

也是,母亲在乡下生活了几十年,吃了大半辈子的苦,突些让她改变生活习性,只会让她惶恐不安的。

母亲还有一个怪脾气,喜欢唠叨(大概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吧)。因为工作,我们常常是早出晚归。但每次出门,母亲总是大声嘱咐,什么天凉了要加件长衣服,什么下雨了要带把雨伞,路上注意安全。遇到晚上回来晚了,守在厅里的母亲又会大声提醒,不要洗冷水脸,哪儿哪儿备有开水,要记得泡个脚。刚开始我们还会应个声,时间久了,我就嫌她啰嗦,多半不答理。

那回母亲被姐姐接去小住,下班回来,屋里总是冷冷清清的,感觉少了什么,我又怀念起母亲的唠叨来。

把母亲接回来的当晚,我依母亲吩咐炒了些清淡菜,一碗鸡蛋番茄汤,一碗煎豆腐,多添了几个母亲亲手做的腌菜。吃饭时,母亲很高兴,说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接着就开始了她的唠叨:说腌菜是上好的下饭菜,说家乡的春萝卜和青菜是做腌菜的好材料,可惜现在人不知道节俭,种的人也少了。又说腌菜在荒年是帮了我们家大忙的,还说我小时候最爱吃腌菜,有时还偷吃……,我听后笑得前翻后仰,爱人在一旁赶紧扶住,打趣我说:“是不是有种幸福,是听母亲的唠叨呀。”

我说,是啊,在母亲跟前,我们都是孩童呢!

-作者-

蒋绍斌,笔名雅梦。湖北*冈作协会员,中国闪小湖北理事。有作品约三十多万字散发《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国土资源报》《读者报》《华商报》《首都建设报》《楚天都市报》《福州晚报》《泉州晚报》《雪莲》《金山》《微型小说月报》《散文诗》《传奇故事》《速读》等省内外百多家报刊杂志。

编后语│审美

世界上没有比母亲更心细的人,哪怕原本不心细,但面对子女久了,心就细了。

抚养一个孩子,从衣食住行,从身体到心理健康,一个举止,一个喷嚏,都是会让母亲心里一上一下,一惊一跳。

母爱,总是那一块块补丁,看着是如此之旧,然而贴在脸上总能感受到温暖和闻到阳光的味道。

鸣谢本刊特约评论嘉宾:

潘鸣玉树临风米粒儿侯秀坤郭建荣周核桃

李强清秋致远王丽丽吴北京张振之文如风

季节三月闰竹*小峰林之眉星满池李珍桥

雨萧叶晓华绒刺王世辉马士红孙文平

陈星许文志伊欣苗月坤咸大龙刘明礼

孙华月牙儿靳玲沈青出曹国平靳相柱

程红张继梅董续光宋雪梅陈济身

闵然戴建霞倪以*文远竹朱秀娣雨中丁香

主编:陈露晓

责编:沿小路

总监:石雷尹龙龙

市场策划:郑玉龙张龙飞

审稿编辑:韦海燕

编委:

马新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德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桂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裴纯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付德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邓绍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传武(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法制│道德│民主│公正

科技强国文化兴邦

征稿启事

写出生活的痛点尴尬

写出独有的思想内涵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