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被千万个烙着古老故事的地名串联起来
而无数新路名又伴随新时代而生
新旧交替,逐渐成为历史
尽管有些老路名早已消失了
仍被不少老福州人记住
传承为乡愁的记忆,永不消失
杨桥巷
上一辈在聊到杨桥路时,经常还会用老路名「杨桥巷」代称。
杨桥巷是“三坊七巷”中最北的一条巷,20世纪60年代扩建成杨桥路,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线。
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普通,却充满老福州的传奇色彩。
最早它叫春风楼、丰盈坊,大概是胭脂粉味太浓,青年们容易沉溺于此,后被改名为励志的“登俊坊”。
再后来,又因西通杨桥,改名为杨桥巷。
这条老巷子可不简单,清代就已十分繁华,老字号、银行林立,民国时期更被称为“财神街”。
“马总铺”皮箱店、脱胎漆器发明者沈绍安、台湾“板桥林”财团的林尔康、林尔嘉、“佛跳墙”的发明人.....都曾住在这条老街上。
总之,当时的杨桥巷绝对算是福州的华尔街。
不过,街上最有名的当属“一宅两名人”的林觉民故居。
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后来卖给谢家又成为冰心祖宅,这便是冰心眷恋的乡愁老屋(见诸她的《我的故乡》)。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更像座亭子,却十分传奇。
传说古时候桥下有"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且曾有青年男女在此殉情,化做两岸连理枝的榕树,传说十分动人。
即便在60年代易名,现在已变成大路,杨桥巷这个名字仍活跃在老街坊的日常闲聊中。
吉庇巷、洋中亭和杨桥巷一样,如今也改名成了路,一字之差,意义已迥异。
{达明路}
达明路
相比之下,达明路的秘辛则更为小众,几乎没几个人知道——
这里旧时是“弹棉河沿”的作坊集中地,因福州话“弹棉”和“达明”谐声,便被雅化了。
民国时期修筑马路,正式定名为“达明路”,一直沿用至今。
从棉花作坊变成万人潮涌的美食街,跨度有点大哈!
除了命运错综复杂的达明路之外,学军路的前身——铸鼎街,知道的人也不多。
化民营
与五四路、鼓东路相接的化民营路,也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据《榕城考古略》记载,闽王时期,这一带原是王第大宅的所在,因此辟为护营的重兵驻地,被称为“护闽营”。
到清代初,这一带全被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匡屋”集居(意思是强占民房),被福州人鄙视地称为“画眉营”:呸,不务正业!
画眉营的朝代过去之后,巷名便谐声为“化民营”了。
现在看化民营路和五四路路口伫立的高楼地标——三盛国际中心,哪里能想到百年前的风云沧桑?
东西牙巷
为何称东牙巷和西牙巷?跟牙齿有关系?
不不不,五代十国时期,此处为闽王官衙所在,有东总门和西总门分列左右。
周围的民居巷弄也随衙门而逐渐密集,便以"东牙"和"西牙"命名巷,
这个牙可不一般,其实是“衙”的谐音,读出一口历史的印记。
东西牙地段很好,虽然是一片老小区,但也烟火气十足,还冒出不少网红打卡地。
新旧交融,给人喜出望外的快乐。
像这种因为谐音而异化的路名还有不少,如太阳巷是从“对沿”的俗称演化而来的。
旗下街
现在的东门、东街、鼓东三个街道,在清朝曾是驻防旗兵及其家属聚居的地方,多达1.5万人左右。
因此福州百姓把这片街道称为“旗下街”。
那个时候的旗人“高人一等”,不但排斥汉人,还在东街专门建了一座小型衙门把守,监视民众出入,叫“旗汛口”。
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旗人丧失了持权,“旗下街”也就成为历史。
但“旗汛口”的地名沿用至今,成为一个文化遗迹。
渡鸡口
有些路名虽已消失,但它们以另外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好比北大路附近的渡鸡口,很多人都知道。
但在地图上,却怎样也找不到“渡鸡口”,倒是一家火爆了20多年的渡鸡口川菜馆,让人记住这个地方。
巧的是,鸡角弄、卖鸡弄,如今也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传奇的地名。
一般福州路街巷弄,或傍人名、山名、寺名、河名等等,
如果你研究福州消失的老街巷,会发现远不止于此。
如制鲎杓的鲎杓弄、
人工小磨麻油的麻油弄、
拉铁丝的铁线弄、
制作灯笼的灯笼弄,
碗弄、桶街等,取名简单粗暴。
还有白鸽巷、野猫弄、春牛亭、凤岗里等和各种动物有关的地名,
甚至是“下体井”这样有点匪夷所思的地名。
因城市改造而消失的路名
侯官巷(因南街改造而消失)
谢袍巷(年消失)
小锦巷(变成小锦巷新村)
雅淑巷(年因拓宽通湖路消失)
都仓巷(变为新民新村)
井弄(年因建锦绣华庭消失)
扁担弄(年因建锦绣华庭消失)
醋巷(今遗址不存)
麻竹巷(上世纪九十年代,周边建保定新村而消失)
西门边巷(上世纪二十年代拆福州城墙时消失,旧址位于西门兜大马路中间)
上巷(年地段拆迁改建,旧址变为金马花园新村楼房)
狐狸弄(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弄被征地拆迁,今旧址位于怡丰新村内)
猍狸巷(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弄被征地拆迁,今旧址位于怡丰新村内,福州评话三杰之一黄仲梅(艺名科题仔)、福州评话界八大将之一吴乐天都在该巷住过)
白马巷(年扩建广德花园后消失)
同德一弄、二弄、三弄、四弄、五弄(年拆迁改造,建成同德新村、同德花园、彬德小区,居民全部迁进新村)
程厝弄(此弄已不存,旧址在南街横锦巷之北,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万岁巷(年以后,此巷变为高楼大厦)
夏醩井巷(已拆迁)
下马巷(已拆迁,旧址变为乌山广场)
水流湾(巷)(年南后街改造后消失,旧址变为衣锦华庭新村)
大龙湫巷(年被拆除)
小龙湫巷(年被拆除)
银店弄(年八一七南路扩大后变为大马路路面)
沧洲弄(年征用拆迁,变为君临天华新村)
婆婆弄(年,中亭街拆迁改建后消失)
每次更新迭代,都是城市发展的一次新陈代谢。
这些叫了几十年的路名,一朝消失于地图上,只能成为老福州彼此心照不宣的暗号。
希望老地名能够尽量被保留,因为它们是游子回家的路标。
内容来源:游八闽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