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房地产繁荣发展的30年里,中国五大派系房企大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闽系激进、粤系低调、浙系重品质、京派稳重、渝派稳健……曾几何时,各派系房企都拥有着自身鲜明的标签。而如今,在瞬息万变的房地产市场之中,房企“江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蓝鲸房产特别策划《蓝鲸论剑》,从派系房企发展现状,梳理房地产行业的蝶变历程。
4月中旬,房企年报发布逐渐接近尾声,新的行业格局正在形成。伴随着近日泰禾集团(SZ.)发布年财报,9家主流闽系上市房企的成绩单陆续亮相。从销售业绩上看,闽系房企在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阵营。在克而瑞公布的30家千亿销售房企榜单中,闽系房企占据6席,成为仅次于粤系的第二大“帮派”。
在过去十年中,闽系房企异军突起,成为与粤系、京派平起平坐的大派系。然而,激进的扩张策略虽然帮助闽系房企成为业界的“黑马”,但高杠杆的后遗症同样令企业承受着不可忽视之重。
近两年来,众多已经完成规模“出位”的闽系房企开始调整节奏,放缓扩张步调。但也有一些闽系房企再次寻着“前人”的轨迹,在规模路上进行冲刺。分化效应之下,闽系房企“激进”的标签逐渐移位分成两派。如今,面对新形势,“爱拼才会赢”的闽系房企又将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新突破?
激进派闽系房企的“江湖”
崛起于楼市黄金十年的闽系房企,依靠着“高杠杆、高周转、强扩张”的策略产生众多行业“黑马”。近两年来,包括阳光城(SZ.)、融信中国(HK.)、正荣地产(HK.)、宝龙地产(HK.)等闽系房企迅速从地方型小房企成长为全国知名地产商,闽系房企在行业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事实上,闽系房企虽然多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但是在早期,除了世茂集团(旗下世茂股份代码为SH.,世茂房地产代码为HK.)早期进行过全国化探索外,大部分闽系房企都偏居于福建一隅的几个城市。年,当万科(SZ.)凭借亿的销售额成为首家千亿房企时,排名最靠前的闽系房企世茂房地产仅以亿元销售额排行第14,是TOP20中唯一的闽系房企。
直到地王频出的年,闽系房企一举拿获了全国单价地王TOP10中的4席。由此,“地王收割机”、“激进”成为闽系房企身上的标签。不过,敏锐嗅觉到商机的闽系房企,也因此抓住了房地产发展红利,开启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克而瑞福建区域总经理方明向蓝鲸房产指出,闽系房企的冒险精神与福建人“爱拼爱打”的精神不无关系。
年,泰禾在福建、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共拿下12宗地块,耗资高达亿元人民币。彼时,其销售额仅为亿元。按照地产行业平均融资成本计算,其仅为拿地支付的财务成本就高达30亿元。随后,凭借着“院子系”产品IP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取得成功,泰禾终于在年跻身千亿军团。
在此之后,从福建走出来的房企,如阳光城、融信中国、正荣地产(HK.),也纷纷采取高杠杆的拿地策略,成为业内的“搅局者”。
年,融信中国将总部从福州搬到上海。随后的两年时间里,融信接连刷新地价、多次拿下全国总地王,使其在业内获得了一个“地王收割机”的称号。仅年上半年,融信先后拿下良渚、萧山、拱墅区三个地王地块。不过,伴随着土储规模的大规模增长,融信的销售业绩也迎来爆发期。年,融信销售额为亿元,三年后的年,融信已成功跻身千亿阵营。
亿翰智库首席研究师张化东表示,房企提高周转率的最佳方式就是要“快”,也就是要做到快速周转、高效开发。从闽系房企的成功经验来看,推行项目定位精准、产品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供方资源战略化等是实现“快”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可控的高杠杆和可持续的高周转,才能保证开发商的相对稳健的高成长。
当然,闽系房企并非全部“激进派”。如禹洲地产(HK.)一直追求利润与规模的平衡,其销售额排名也一直在50—60名之间徘徊。
不过,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