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这句话丝毫不夸张。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着妈祖。
更值得一谈的是,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北宋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小渔村,一户姓林的人家降生了一个女婴,因出生时不哭不闹,故取名为默,当地人也称之为林默娘。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八岁入私塾读书,能过目不忘。
有史料记载,长大后,她矢志不嫁,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防疫消灾。她热心助人,为乡亲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宋太宗雍熙四年(年)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林默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年仅28岁,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为她建祠堂,将其称之为“妈祖”。但当时其传说仅局限在莆田民间地区,影响不大。
妈祖故乡-湄洲岛妈祖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南宋绍兴二十年(),文人廖鹏飞在《圣盾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中记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此后,经过南宋、元、明和清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敕封了36次,妈祖地位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最长的封号达到过64个字,还将妈祖祭祀列入了国家祭典,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祗,并对东南亚沿海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妈祖文化的成功,取决于自身的精神内核,那么,在人们心中,妈祖到底是个什么神呢?
海洋守护神宋元时期,统治者对海外贸易实行积极的扩张政策。宋朝在广州、明州、密州、泉州、杭州、上海等地设立市舶司,而广州是当时最大的港口,市舶税为全国之首。泉州紧随其后,当地人能够“昼则观日,夜则观星,阴晦则观指南针”,其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时的妈祖作为海神信仰的影响力也由地方神向全国神转变,此时的妈祖不仅只是地方的女神了,她与宋代的道教文化相结合,纳入到官方的神仙系谱中,成为护航女神。
海上丝绸之路统治者认识到想要发展海洋文化就得从妈祖入手,作为海民纷纷信仰的神,其影响力是巨大的。由此统治者十分鼓励妈祖的祭祀和传播,当时朝廷授予妈祖的封号有14次之多,一举奠定了妈祖“海洋守护神”的地位,妈祖的崛起,与古代海洋文化的兴盛息息相关。
海上贸易的保护神元朝时期,泉州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泉州港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举世瞩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成为当时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元朝建立了以泉州、广州、明州和密州为主的对外贸易体系,海外贸易空前活跃,发达的海外贸易带来的商税,成为元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泉州当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福建沿海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所以代表中国海洋文化的妈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统治者以庇护海上贸易为由,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相较于宋朝,妈祖的封号在元朝更是提高了一级,元代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妈祖信仰传播的高峰。
泉州天后宫到了明朝,妈祖更是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明朝是我国海上外交频繁的时期,郑和航队在30余年间7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郑和航队的船员绝大多数都是福州人,郑和航队每次在海上遇险时,总会向妈祖祈求庇护,每到一处码头,必先建庙祭拜妈祖,因此船队到哪里,妈祖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守护生命的“和平女神”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对汉族的民间信仰保持着宽容接纳的态度。并且想通过维护和宣扬妈祖的形象,来塑造自身勤政爱民的环境,朝廷对妈祖的褒奖和封号,是源于对妈祖的众多传说的肯定和褒奖。例如:传说妈祖曾化草救商,帮助遇险船只化险为夷。
她在夜里“焚屋引航”,为迷航的外国船只指引航向。妈祖21岁时,莆田大旱,她为百姓“祈雨济民”。关于妈祖扶危济困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在妈祖眼里生命没有什么贵贱之分,这些传说表现的都是妈祖对生命的尊重和其博大的胸怀,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这一封号让妈祖的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吉隆坡天后宫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在年9月30日,妈祖信俗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文化遗产。
妈祖曾经是一代人的信仰,对于他们来说妈祖不仅是海运保护神,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在如今,仍有着众多的人信仰妈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的表现。因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才能源远流长,未来,妈祖信俗文化的传播也将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