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掉旁逸斜出的枝桠
文
罗倩仪图
网络
-当代文学微刊-
二舅退休后,回村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家门前有一个院子,他常在院子里侍弄花草树木。我到达时,他正在院子里专心致志地修剪花木。
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走近一看,二舅修剪的是玉兰树,剪下的枝桠里还长着些花儿。“舅舅,怎么把花儿也剪掉了?”我惊叫起来,责怪他不懂怜香惜玉。二舅笑着说:“这是一棵有长成参天大树潜质的玉兰树,我要把旁逸斜出的枝桠剪掉,它才能长得更高大。如果因为几朵花的诱惑就放弃修剪,这不是误了它的前程吗?”修剪完毕,二舅仰着脸看着那棵高大的玉兰树,好不神气。
我被二舅的一番话逗笑了。仔细一想,深以为然,花木如此,人亦如是。我的朋友海峰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两年后就深受重视,这时有一位领导离职,上司有意让他补缺,工资比当一个专职老师要高。海峰有些心动,可他转念一想,认为自己的个性不适宜走管理路线,更适合走专业路线。于是,他婉拒了。不久,又有一家公司开出高价让他跳槽,但他考虑到原公司更能打磨自己的专业,就又忍痛拒绝了。艰苦历练3年后,海峰成为了一名响当当的名师,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我想,假若当时他没有剪掉那些旁逸斜出的诱惑,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
在我沉思之际,二舅又去修理旁边的杜鹃花和茉莉花了。这次他竟然把主干剪掉了,留下斜出的一侧枝桠,在院子里耀武扬威。我赶紧问这是怎么回事?二舅端详着眼前的植株,仿佛在看艺术品一般:“你不觉得它们这一侧的枝桠长得特别好,很像凤凰的尾巴吗?”听二舅这么一说,我再细细一看,果然有几分相像。
我忽然明白,生活中有些人也像眼前的杜鹃花和茉莉花一样,一开始是按部就班地工作,突然有一天,才发现自己最爱或最擅长做的事情。此时的本职工作反而成了阻挡征途的枝桠,他们毅然决然地“剪掉”本职工作,跟着内心的爱好走。我的同学袁才便是如此,他原本是个工程师,直到公司接到一个魔方项目,一下子点燃了他的热爱,从此玩转三阶魔方、四阶魔方、异形魔方等等,最后干脆辞职,开了一个少儿魔方培训机构,干得有声有色。
谈话间,二舅已经把“魔爪”伸到七里香、鸡蛋花和柏树的身上去了。也许是它们本身臻于完美,二舅只是简单的修剪,它们在二舅的手下变幻成了扇状、球状和圆锥形。二舅一边剪一边说:“还是得经常修剪呢,不然它们看起来毛毛躁躁的。”是啊,它们大概就像我们生命中遇到的那些面面俱到的人一样,即便已是非常优秀,还得经常自我反思,修剪旁逸斜出的骄傲与自负。
把花木全部修剪好以后,我和二舅在门口的石凳上坐下,惬意地喝着新鲜的茉莉花茶,闲话家常。他望着满园的草木,满眼笑意:“它们对我而言,可不只是植物啊!”回想方才的所见所想,我也笑了起来:“我今天在这里看到的植物,也不只是植物。”
(7月13日发表于《铜川日报》)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
罗倩仪,热爱文学,偶尔发表文章,偶尔拿个小奖。文章散见于《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思维与智慧》《杂文月刊》《辽河》《小小说大世界》《知音海外版》等杂志,美国《侨报》《工人日报》《讽刺与幽默》《羊城晚报》《教师报》《今晚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信息报》《安徽日报农村版》《南方工报》《贵阳日报》《南方都市报》《北方新报》《福州晚报》《劳动午报》《甘肃农民报》《浦东时报》《潮州日报》《迪庆日报》《贺州日报》《茂名晚报》《阳江日报》《大江晚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