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五代时期陈洪进陈玑父女在促进地方经济文
TUhjnbcbe - 2021/3/23 14:28:00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一、文化渊长,家学深厚。

陈洪进,字济川,宋南康郡王(~),福建省仙游县枫亭侯榄人。行伍出身,唐末五代时与留从效一起开创了兴(莆仙)、泉(泉州)、漳(漳州)三地和平发展的局面,在留从效身后继领*权十八年,使五代泉州在经济和户口增长上跃居全国第一,泉州港成为全国大港。开宝九年(),陈洪进欲往开封朝觐,行至南剑州(今南平),因闻太祖病逝,折返泉州,举镇发哀。宋太宗即位后,加封陈洪进为检校太师。太平兴国三年(),洪进赴开封入觐,上《纳地表,主动将泉、漳两州归入宋朝版图,史称“陈洪进纳土归宋”,并且对促成吴越归宋贡献很大。吴越国钱氏不久也纳土归宋,宋朝圆满地完成了对南方的和平统一。陈洪进入朝后,于太平兴国四年(),随宋太宗攻取太原。六年(),被封为杞国公。雍熙元年(),又加封为岐国公,死后赠中书令,封南康郡王。

南康王陈洪进及其子孙文顕、文颢、文、文顗(文顕子)“一门五侯”成为佳话,其女儿陈玑,别字十八娘,更是深受父兄的影响,成为其父兄勤*爱民的得力助手。她关心民瘼,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扶危济贫,深受民间百姓爱戴。北宋庆历名臣、集*治家、书法家、文学、农学家于一身的蔡襄在《荔枝谱》中曾提到福建名荔品种“十八娘”,和得名于泉州法石院的“法石白”品种:“法石白云,出泉州法石院。色青白,大于蓝家红者”。此二品种荔枝因名皆来自于陈洪进及其女儿陈玑的故事。清代林有融编著的《枫亭志》中将陈玑列入“卷三·列传”之“列女传·贤女”:“陈玑,别字十八娘,南康王洪进女。尝捐钗钏,买地开沟,深八尺……”([清]林有融.枫亭志[M]枫亭古代志书三种,福州:海峡书局,:)

(年11月陈洪进故居“德星堂”重修落成)

根据清代郑德来《连江里志略》记载,“忠顺王陈洪进之”女陈玑:“别号二十小娘,捐首饰买地开圳,深八尺,阔一丈二尺,抵驿坂溪,远一十五里余,灌父洪进所舍法石禅寺之田,号金钗庄,立石记之。”([清]郑得来.连江里志略[M]枫亭古代志书三种,福州:海峡书局,:35)陈洪进葬妻于泉州法石山后岗,建法石寺以资冥福,以惠安辋川许厝的围海田地给法石寺作挂庄田。后陈玑在泉州创立崇福寺,宋太平兴国二年(年),以其父陈洪进在枫亭塔斗山东面围海垦田的“全安庄”作为崇福寺挂庄,并派僧人在东林禅院管理,东林禅院即今枫亭镇会元禅寺前身。

在《宋史》等史籍中,是这样描述陈玑的父亲陈洪进的个性特征:“幼有壮节,颇读书,习兵法。及长,以材勇闻。”(《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中原汉族的几次大规模南迁,不但增加了福建省的人口,而且在南迁人群中不乏簪缨世胄,他们文化素养较高,为闽地带了文化与教育的大发展。在“陈林满天下”莆仙地区,陈姓是晋代“衣冠入闽”的“八大姓”之一,枫亭地区更是唐代“陈*、陈元光开漳”的发源地、根据地。据宋代《威惠庙集》和宋*岩孙所纂的《仙溪志》所载,陈*于唐高宗时受命率府兵三千人并将士眷属来到泉潮之间的蛮荒地带,平定动乱和从事生产开发,而且来闽后长期以枫亭为后方基地,安家陈庐园([清]郑得来.连江里志略[M]枫亭古代志书三种,海峡书局,:34)。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陈*墓在枫亭赤湖,陈洪进是陈*在枫亭的十一世后裔,其墓园在枫亭马母岭(即今梅岭)([宋]*岩孙.仙溪志[M]福建人民出版社,:69)。可见,陈洪进的文韬武略和陈玑的贤良淑德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家学渊源。

(枫亭会元禅寺、古全安庄出土文物)

二、陈洪进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大发展方面的贡献及其对女儿陈玑的影响。

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明代著名方志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中对陈洪进在促进地方*治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五季云扰,莆不及兵。留从效、陈洪进先后归顺,民用安堵,故言不动干戈也”([清]郑方坤辑.《全闽诗话》卷十二“涅槃谶”[M]福建人民出版社,)。在莆田,陈洪进于莆田“第二大溪”萩芦溪下游江口镇截陂作圳,创南安陂,广溉九里洋万亩农田,并为后世历代莆田修陂之肇始,经过宋元明清以及建国后的不断修濬和建设,千年古陂南安陂至今仍发挥着重大的水利作用,也成为了“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清]陈池养.莆田水利志卷一[M]:60)。在泉州晋江,至今有濒海名镇“陈埭”,也是“以陈洪进所筑故名”。“埭”,堵水的土堤,多用于地名。可见早期陈埭是沧海横流的海乡,甚至是连个地名都没有的海滩。陈洪进围海筑埭后,才迅速成为“百鲜所聚地,多衣冠茂族”。还修桥铺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陈翁桥”为宋建隆间“陈洪进筑陈埭并造此桥”([明]阳思谦,*凤翔编纂.万历泉州府志(第3册)[M]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卷五规制志下“桥渡”:34(左))。

其女陈玑在其言传身教下更是捐首饰买地开圳,“自枫亭抵惠县之驿坂溪,凡十五余里”([清]林有融.枫亭志[M]枫亭古代志书三种,福州:海峡书局,:),又尝手植荔枝,乾隆《仙游县志》记载:“陈洪进女陈玑手植荔支,至今称为十八娘,香味尤绝”或称“法石白”。陈玑捐首饰金钗修建的从驿坂溪修至辋川的泉州法石寺寄庄田15里水渠,现有遗迹,古惠安史料有明确记载(如《惠安寺庙宫观教堂录》之《许厝凤山社》),且在辋川镇许厝凤山社有金钗庙,奉祀陈洪进、陈玑父女。由宋至明,枫亭陡门全安庄在水利、农业、制盐、制糖等各方面都对地方有重大贡献。

(枫亭二十四景之一:北宋古荔枝树摄影:郭泽斌)

2.促进地方文化教育发展。

陈洪进不但自身知书达理、文武全才,在归宋前就任用贤能,广招良才,致使当地特别是兴泉一带的读书人没有因时局动荡而放弃求学,阻滞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相反,他对读书人的积极态度直接为两宋时期莆仙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幕客刘昌言随陈洪进归宋后,“举进士,三上始中第,后判审官院,未百日,为枢密副使。”才思敏捷的他留下了“唯有夜来蝴蝶梦,翩翩飞入刺桐花”的名句。王禹偁后赠诗曰:“年来复有事堪嗟,载笔商丘鬓欲华。酒好未陪红杏宴,诗狂多忆刺桐花。”([宋]吴处厚.青箱杂记[M]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30.)再如北宋何薳所撰的《春渚纪闻》卷二杂记中详细描述了北宋某一年科举莆仙地方人才“登科之数复甲天下”的盛况:“*公度,兴化人。既为大魁,郡人同登第者几三十人。余一日于江路茶肆小憩,继一士人坐侧,因揖之,且询其乡里。云:兴化落第人也。余因谓之曰:仙里既今岁出大魁,而登科之数复甲天下,是可庆也。”([宋]何薳.春渚纪闻[M]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74.)如果百姓没有长期安定的生活生产环境和当权者重视文化的高明态度的沉淀积累,莆仙地区的文人们怎么能迅速在宋代异*突起,以及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才辈出呢。

(北宋庆历名臣蔡襄陵园摄影:郭泽斌)(宋宰相蔡京故居古井摄影:郭泽斌)

(明“铁面御史”林兰友“忠孝”祠、神道摄影:郭泽斌)

3.促进地方宗教兴盛。

“先打南后打北,留取清泉作佛国”(《全闽诗话》卷十二“留从效谶”)这是唐末福州高僧妙应大师*涅盘的谶语,后果然五季末闽王王室大动干戈,留从效、陈洪进雄据兴泉漳一隅,他们对待僧人的态度都是“甚厚”。如明*仲昭修纂的《八闽通志》卷七“地理山川泉州府”记载:“万岁山,宋陈洪进为节度时,筑坛山上,以效嵩呼,因名”、卷七“南安县”记载:“九日山。石佛岩,在高土峰之巅。陈洪进镌佛像于大石上,建庵以覆之。”([明]*仲昭.八闽通志(上)[M]福建人民出版社,(2):)、卷六十八“人物泉州府仙释”记载:“行云。有僧自福州来,陈洪进礼之。”(文献出处:同上,)等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枫亭“天中万寿塔”,是五代中陈洪进于仙游县枫亭塔斗山上所建,塔上方四面石浮雕具有男性特征的观音菩萨四种法相,被学者认为是观音形象汉化历程中的重要文物。

其女陈玑在父亲的影响之下,慷慨济民倡佛,“捐首饰买地开圳,深八尺,阔一丈二尺,抵驿坂溪,远一十五里余,灌父洪进所舍法石禅寺之田,号金钗庄,立石记之。”([清]郑得来.连江里志略[M]枫亭古代志书三种,海峡书局,:35.)福建佛教发展到宋代愈加兴旺,寺院之多堪称全国之冠。枫亭青螺山(塔斗山)“青螺书院”为初唐时东林禅院僧人创建,到宋初,陈玑派遣僧人在东林禅寺代为管理泉州崇福寺在枫亭的挂庄“全安庄”,几经沧桑,东林禅院后更名为东林禅寺、会元禅寺,“青螺书院”亦更名为“会心书院”,历代书院学田由东林禅院僧人管理,也陆续从书院走出了诸如宋蔡襄、明陈迁、薛大丰、林兰友等一批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过惊鸿一瞥的历史文化名人。

(国家级非遗天中“万寿塔”会元禅寺摄影:郭泽斌)

(会心书院摄影:郭泽斌)

三、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深厚历史人文文化底蕴的文明大国,福建省莆田市自古以来享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从陈洪进身上折射出来的“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重新审视研究并运用本地区优秀历史名人文化中所蕴含宝贵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育人思想,特别是在注重家庭环境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和积极发挥家庭的指导作用方面,可以通过地方历史文化名人陈洪进在个人修身(幼有壮节、文韬武略、为国为民)、敦睦家庭(如其子代其奉表入京、其女陈玑捐钗开圳、手植荔枝等)、亲善人才(任举贤能、群策群力)和维护国家安定团结(莆不及兵、纳土归宋)等方面的宣传,对下一代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和社交圈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俯瞰局部摄影:郭泽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曾美香,笔名梅燃,教育工作者,业余爱好文字写作,文章散见于《莆田晚报》《莆田侨乡时报》《仙游今报》《莆田作家》《齐鲁文学》等。莆田市作协会员、枫亭文化研究会会刊主编。

兴化府《会心文摘》旨在收集发布精品美文,品读原创佳作,陶冶心灵情操,分享人生喜悦。诚挚欢迎全国各省、市知名作家、文学爱好者授权转载发布原创佳作!

兴化府文化传媒

美文丨摄影丨旅游丨生活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代时期陈洪进陈玑父女在促进地方经济文